上一页 | 1 |
/1页
go

主题:红木家具早非白菜价 私人定制渐成主流

发表于2015-02-05

据媒体报道,最近某南方地区红木厂家在福建厦门举行“直销惠”活动,当地发改委前往现场调查,发现直销优惠存在价格欺诈嫌疑。其实,类似的标榜红家具以“白菜价”倾销的“双簧”剧,不久前也曾在北京西三环某临时卖场屡屡上演,许多人看到后疑窦顿生:是真红木家具直销,还是冒名甩货?外地红木家具比京城,是不是买了就赚?都说红木“水太深”,怎样才能买到货真价实的红木家具?业内人士认为,买家具应选当地可靠品牌,重视私人定制。

为“红木”概念准确定位


近年来,随着红木家具热销和相关知识的普及,即使不买红木家具的人对“红木”概念也略知一二。什么是“红木”?在历史文化传承和相关标准规范下,业内人士对此已有如下共识:其一,红木是一个以家具器物为载体的历史文化概念,发端于明代中后期隆庆、万历年间,至清盛世康雍乾年代趋于成熟,并于清代中期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专指明式、清式家具中使用的珍贵硬木,因其木质颜色暗红而得名;其二,红木树种具体化始于2000年《红木》国家标准的制定和颁布,共包括5属8类33种木材,其中以黄花梨、紫檀、红酸枝等为代表树种(即香枝木降香黄檀、檀香紫檀,和交趾黄檀、巴厘黄檀等红酸枝木);其三,一些树种因俗名与该国标中树种的俗称相似,也会被专业知识不全者误认为“红木”。


购买红木家具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鉴赏眼光。据了解,以“白菜价”甩货的“红木”家具材料上大都并非真红木,而是未被列入国标的非洲花梨、红檀、绿檀等材质,以少量红酸枝家具搭配,冒红木之名对外倾销。因为标价低,又打着红木旗号,不少人购买后经专业人士指点发觉上了当,叫苦不迭。更有不少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买回家后在供暖房间内放置不久即发现有开裂变形现象,此时再想找卖方维修或者维权,早已寻不到其踪影。


退出北京市场,转战南方地区进行低价倾销的红木厂商,多为一些地区的小厂和家庭式作坊。这些小厂大都资金有限,在材料的情况下没有实力购买国标内的红木好料,只好以几千元一吨的价格买进非红木材料,再取一个貌似红木的木材名,做出家具打进市场。为了蒙蔽消费者,他们常常要通过打磨、浸泡、烘干、涂药、喷漆上色等手段,装扮出以假乱真的“红木”家具,并在价格上“打马虎眼”欺骗客户。同样因为经济实力有限,这些厂家无力购买相关的木材干燥设备,不经烘干即行加工制作,这样的家具水分未排出,加上南北气候干湿度差异,埋下了严重隐患,拿到北京等北方地区使用极易开裂。


红木不应被“白菜价”污名


“我们不反对将红木家具以适度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对老客户让利优惠也是一个成熟企业的应有之义。但我们应该反对两点:一是利用信息不对等,把假东西当真红木卖给消费者;二是在价格上设埋伏,以粗制滥造的家具蒙骗消费者。”北京劲飞红木董事长吴新建说。


红木家具是家具中的“贵族”,也是人们生活中的品。从历史角度看,“红木”概念具有文化意蕴,红木家具是艺术品,这一点在历年国内外大型拍卖中均已得到证明,例如,1月11日,江苏南京正大迎新拍卖会拍出一款乾隆紫檀百宝嵌宝座,成交价3200万元;更早时候,清宫紫檀宝座和顶箱大柜也曾创下八九千万元的成交高价。其实,历红木家具一直身价不菲。比如,据收藏家马未都、古典家具田家青等人考证,在清朝,一组紫檀顶箱柜的售价与15间官房的卖价相当。明清两代,类似的红木家具为贵族和皇家专享,是宫廷禁脔。人们购买红木家具不光是看中其使用价值,在兼顾其艺术欣赏、收藏和保值属性的同时,更将之视为一种荣耀,一种精神享受和一种生活方式。


无论从历史意义还是从现实情况讲,红木家具都拥有着稀有和尊贵属性,应赋予其应有的身价。而以“白菜价”“跳楼价”倾销,玷污了红木作为文化艺术品和消费品的尊贵属性,拉低了红木身价,尤其是假冒伪劣产品混淆视听,冲击市场,无论对行业发展,对市场健康运行,还是对消费者权益来讲,都百害而无一利。


上一页 | 1 |
/1页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