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健康谣言肆虐朋友圈 揭开健康谣言的“伪装术”

发表于2015-01-13

健康谣言长啥样?

有网友表示,现在微博微信上很多热传的所谓健康养生知识,看上去很有道理,公众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很难辨别真伪。那么,微信上的健康谣言有啥特征?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进行的调研显示,微信上的传谣文章都喜欢用“100%”、“第一”这样夸大性词语,例如《不要再买这个菜了!因为它100%致癌!》、《这些普通的东东,却能让你增加30年寿命!》等。另外还会配有大量图片来唤起恐惧情绪,统计发现,谣言平均每篇附带3.56张图片,令大家误以为“眼见为实”。

据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介绍,这些谣言中有33%包含死亡唤起,比如,“毁容”“有毒”“致癌”“身亡”等相关词会被经常使用。其中有48%会引起读者恐慌,面对如此严重的后果,人们往往会采用“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保守心理,不敢轻易忽略或否定这样的消息。

而针对如何分辨这些谣言的问题,有专家指出,主要看这些帖子是否为老帖,同时要看消息源是否可靠。这类谣言具有重复性传播的特点,一些陈年旧帖隔一段时间就会被不同的人稍加修改再次传播。上述调研显示,在那些被举报的谣言中,大多来自一些段子手账号,其一贯的发帖内容都比较水。对这些谣言频次较高的微信公众号,网友在阅读其发布的文章时要格外小心

而信息源的可靠性往往是判断谣言的重要标准。广州某三甲医院医生表示,作为医生,在看一篇科普文章时,是非常重视信息来源是否权威的。而微信健康谣言要么不讲信息来源,要么自己编造一个信息来源。此外,还要看其专业定位是否与消息主题相匹配,一般来说经常发心灵鸡汤的账号,在医学问题上就不如医疗专门号来得可靠。对于健康养生知识的文章,还是要相信通过机构认证(即带V的账号),如媒体公众号、医院公众号等。

细心的网友可能会发现,一些健康谣言通常都会推荐一个公众微信号,甚至有些还附着养生项目的地址和电话。这是一些营销公司用作营销、推广盈利的工具,利用人们对养生信息的关注而推广传播,在看到类似信息时,如果有很明显的信息置入或者前后背景,不要轻易相信。

健康谣言肆虐朋友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谣言也相伴而生,尤其是微信被广泛使用之后,微信谣言的密度显得更大。“不要再买这个菜了!因为它100%致癌!”“您每天刷牙就是在吸毒!不看则罢,一看冒汗!赶快换吧!”类似消息充斥微信朋友圈,它们多数都是谣言。

据微信公众平台有关负责人分析,微信谣言造谣成本低,风险小,且微信传播相对封闭,具有一定的私人交往色彩,隐蔽性较强。因此传谣者往往基于好友间信任或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态随手转发,致使谣言越传越广。

腾讯方面提供给南方日报记者的资料显示,目前,微信每天会收集到关于谣言的投诉达1-2万单,这些谣言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用户举报类型来看,目前微信上存在的谣言主要是医疗健康类、科学常识类以及社会新闻类较多。

近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微信等合作推出微信谣言分析第1期,对2014年11月3日至11月20日期间被微信用户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最多的255篇公众号文章进行文本分析。调研数据显示,其中65%都围绕着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这三大主题,其中食品安全类占38%,疾病养生类占16%。

“很多谣言披着科学养生的外衣,使许多网友特别是中老年网友深信不疑,并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传播,造成了许多潜在的社会问题。”果壳网主编徐来表示,事件性的、突然发作的谣言比往年有所减少,当下的谣言多集中在生活、健康方面,而且大都是反复出现的老谣言。

有专家指出,面对日益普及的微博和微信,网友所谓的健康资讯也越来越多地来源于二者,大家在热衷转发和传播这些信息的时候,很少有网友去求证其真实性与科学性,也很少有专家集中去针对性地解答,貌似科学的实验或者结论都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观念甚至生活观念,同时也给标榜健康的流言创造出机会。

面对微信朋友圈流传着的大量“养生帖”,网友小薇就成了养生秘笈的铁杆粉丝。听说柠檬水能抗癌减肥,她就天天只喝柠檬水,期待自己在柠檬的帮助下成功瘦身;在朋友圈看到“苹果早上吃是金子,中午是银子,晚上吃便是砒霜”就很是后怕。而在她周围,喜欢转发微信养生帖的同事也不在少数,一看到类似“空腹不能喝牛奶”以及“教你怎么吃变白”等帖子就转发。


上一页|1|
/1页